聖母峰:攀越極限

2006年聖母峰登山季是有史以來喪生人數最多,爭議也最大的一季。Discovery 頻道在當地使用先進攝影技術,
全程記錄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領隊所組織帶領的遠征隊行程。


節目內容:

  • 聖母峰是全世界最高峰,高29,028呎(8,848公尺),距離海平面5.5哩。

  • 聖母峰基地營位於17,600呎(5,380公尺)高處,比洛磯山區的山都高。
        光是前往聖母峰山腳就要超過7次夜宿停留,以適應逐漸增加的高度。

  • 聖母峰頂氣溫平均為華氏零下33度,最低可達華氏零下76度。

  • 聖母峰位於尼泊爾和中國邊境,屬於喜馬拉雅山脈,西藏人稱之為珠穆朗瑪峰,意為「聖母」。 

    • 在聖母峰頂,空氣稀薄到煤油無法燃燒,直昇機無法飛行。

    • 在峰頂附近,太陽輻射非常強烈。登山者張嘴呼吸會灼傷上顎,脫水和頭痛很常見。
      - 臉部在一夕間腫脹,特別是眼睛周圍
      - 有人咳嗽咳到肋骨會斷裂
      - 手指和舌頭裂開
      - 無法入睡
      - 體重減輕

    • 人體在高海拔為因應缺氧而製造更多紅血球,因此登山者每次呼吸能吸收更多氧氣。但由於血液變濃稠,心臟病發作、中風或腦水腫的機率也隨之倍增。腦水腫是腦部腫脹,造成意識不清,暫時精神錯亂,甚至嚴重會導致死亡。

    • 在2萬6千呎以上(稱之為「死亡區」),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時的30%,容易產生急性高山症、頭痛、視力喪失、凍傷、體溫過低、肺水腫或腦水腫、呼吸不規律、心臟病發作和幻覺。這一帶之所以稱為「死亡區」,是因為讓身體適應環境非常重要。這裡的空氣含氧量低,壓力又大,人體會開始消耗自身肌肉以求生存,腦部功能開始失常。

    • 在聖母峰頂附近的登山者,每走一步要呼吸多達15次。

    • 登山者在攻頂日要消耗1萬2千到1萬5千卡路里,是人體平時一天消耗量的10倍。



    派出歷來陣容最大的拍攝小組記錄聖母峰登山季,讓《Keep Walking 登峰之旅:聖母峰:攀越極限》的製作
    充滿挑戰,要忍受高山環境對人體和設備的影響。一群高海拔攝影師和戴著頭盔攝影機的雪巴人與登山客同行,
    讓觀眾宛如親臨高山。

    部分製作背景如下:

    • 大約拍攝250小時的影片,使用2台Digibeta攝影機,3具雪巴人攝影機和6台Z1攝影機。
    • 製作小組共有17人,其中15人身處山上:
      - 2 名高海拔攝影師
      - 2 名Digibeta攝影師
      - 2 名錄音師
      - 3 名製作人/導演
      - 2 名現場導演
      - 1 名雪巴人攝影機技師
      - 1 名現場剪輯師
      - 1 名執行製作人

    • 製作小組記錄了11名登山者/客戶、24名雪巴人和紮營工作人員,以及3名專業登山嚮導的行程。

    • 2名攝影師登頂成功─他們是美國的肯薩烏斯和紐西蘭的馬克惠圖。這是肯第二度登頂,馬克則是第四次。

    • 2名導演─艾德沃多(英國)和甄皮頓(澳洲)抵達27500呎的4號營,進入所謂的「死亡區」。

    • 拍攝《聖母峰:攀越極限》時,製作小組發生了下列的緊急醫療狀況,其中包括:

      - 攝影師賽門維根(英國)嚴重胃痛,被人用擔架由前進基地營抬回基地營。他在較低海拔處復原後,又重新回到前進基地營。

    • - 錄音師科林波斯咳斷一根肋骨。咳嗽在聖母峰是常見問題。

      - 現場導演葛藍姆賀藍本人曾成功登頂,到過聖母峰8次。他發生嚴重胸腔感染,必須在基地營休養,復原後再回到前進基地營。

    • 全體製作小組體重大減。體重下降最多的是錄音師傑克德雷布拉曼,他的體重減輕了18%。

  •  
     


    聖母峰遠征隊員是來自各行各業、夢想登上第一高峰的登山客。由於人體必須逐步適應增加的海拔,光是展開這趟遠征就是一項大工程。要花一整個月適應環境。這裡空氣稀薄,讓他們感到身體虛弱,但大夥的情誼卻更形深篤。紐西蘭人馬克英格利斯想成為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雙腿截肢人士。他在基地營為同樣因凍傷失去雙腿的老友雪巴人提雷套上義肢,讓提雷20年來首次得以再度行走。

    遠征隊展開適應攀登,要前往2萬3千呎高的北坳稜線,途中要爬上1千呎高的冰崖。部分隊員開始掙扎,包括好萊塢機車打造者提姆麥維茲。他在經歷過一場差點送命的機車車禍後,發誓要登上第一高峰。遠征隊的人都能走下去嗎?


     
      聖母峰:攀越極限 夢上山巔

    聖母峰遠征隊員是來自各行各業、夢想登上第一高峰的登山客。由於人體必須逐步適應增加的海拔,光是展開這趟遠征就是一項大工程。要花一整個月適應環境。這裡空氣稀薄,讓他們感到身體虛弱,但大夥的情誼卻更形深篤。紐西蘭人馬克英格利斯想成為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雙腿截肢人士。他在基地營為同樣因凍傷失去雙腿的老友雪巴人提雷套上義肢,讓提雷20年來首次得以再度行走。

    遠征隊展開適應攀登,要前往2萬3千呎高的北坳稜線,途中要爬上1千呎高的冰崖。部分隊員開始掙扎,包括好萊塢機車打造者提姆麥維茲。他在經歷過一場差點送命的機車車禍後,發誓要登上第一高峰。遠征隊的人都能走下去嗎?


    聖母峰:攀越極限 守護先鋒

    在前進基地營,6百多名登山客準備登頂。在這個階段,遠征隊上的登山客必須證明自己的體力,在不到5小時內從營地爬上北坳,否則就無法繼續行程。支氣管炎和其他高海拔引起的病症,考驗某些登山客的體力,不知是否得折返基地營。提姆仍在掙扎,但打算不靠氧氣瓶登頂的丹麥氣喘患者摩根斯傑生,以快速的登山時間,讓眾人大吃一驚。

    本集節目也勾勒出雪巴人至關緊要的角色。羅素隊上的6名雪巴人,背著重量接近體重一半的繩索、裝備和氧氣瓶,先行出發裝設通往峰頂的4哩安全索,隊伍的其他人則繼續適應環境。

    聖母峰:攀越極限 開拔攻頂

    等待結束。高地營地準備就緒,加上樂觀的天氣預報,羅素將隊伍分成2組,雪巴人會和遠征隊一起登頂。如果登山者遇上麻煩,雪巴人是他們保命的最佳指望。 領隊強調雪巴人不能為任何人的個人野心或自大而犧牲,並警告登山客,如果有人違背命令,讓雪巴人涉險,他就要將雪巴人撤走。

    隊員錄下給親人的個人影像後,士氣高昂地出發。但從1號營爬到2號營時,布萊特開始掙扎。這位消防員是否將連續兩年放棄登頂夢想,還是會繼續下去,決心在峰頂插上國旗,向911事件中殉職的同僚致敬?本集節目呈現遠征隊從一個營前往下一個營所面臨的興奮、焦慮和極端艱險。氣喘患者摩根斯能否不靠氧氣瓶撐下去?速度一直比別人慢,又有支氣管炎的提姆,能否爬到高地營?馬克的行動不便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?羅素提早登頂的賭注能否成功?

    聖母峰:攀越極限 死亡禁區

    第1組在猛烈暴風雪中抵達25,900呎的3號營,整個遠征隊按兵不動。羅素查詢所有天氣預報後,不得不做出艱難決定,要兩隊在營地等候。這個消息對摩根斯來說尤其糟糕,因為他不靠氧氣瓶登山,在如此稀薄的空氣中不宜停留太久。

    隔天天氣緩和,羅素讓兩組上路。第2組前往3號營,第1組則進入營地上方100呎的「死亡區」。死亡區極端的高海拔讓消化功能停止,人體開始消耗肌肉組織以取得能量。對所有人而言,死亡區充滿危險,對摩根斯來說更是如此。不靠氧氣瓶登頂是一項非凡成就。2005年,摩根斯一度曾接近峰頂不到1300呎(400公尺),但後來因凍傷而折返。眼看凍傷慢慢襲來,氧氣瓶空空如也,第1組能否安全攻頂後下山?

    聖母峰:攀越極限 逞強抗命

    第1組隊員已經登頂,這是一場將近18小時的馬拉松登山,在華氏零下40度的低溫中,登山客開始受到凍傷之苦。當晚第2組準備攻頂,提早2小時出發以避開人潮。雖然提早出發會有幫助,但這也表示他們要在太陽升起前,多承受2小時的風寒。

    第2組開始攻頂,馬克英格利斯寫下歷史,成為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雙腿截肢者。但兩名動作較慢的登山者引發騷動,一再忽視羅素要他們折返的命令。羅素評估他們的速度、距離和剩下的氧氣後,判斷他們沒有足夠的氧氣攻頂後安全下撤。由於80%的登山意外都在下撤時發生,羅素和較低營地的其他人,對這些人的拒絕折返都非常憂心。

    聖母峰:攀越極限 最終代價

    第2組抗命的登山客滿腦子「攻頂熱」,拒絕折返,羅素堅信他們如果不聽話就會送命。他們看到頂峰就在1,150呎(350公尺)外。但他們現在十分虛弱,氧氣又已用光,難以保證能夠活命。

    遠征隊下撤時,受到極端低溫侵襲。成功登頂後精疲力竭的黎巴嫩登山客麥克斯查亞,下撤時遇見一名垂死的登山客,讓這次的成功頓時變成一場悲劇。馬克英格利斯的登頂付出沈重代價。他的殘肢受到嚴重凍傷,要靠隊友和雪巴人幫忙才能安全下山。羅素的遠征隊從不曾有這麼多登山客受到凍傷影響。

    對所有完成這趟長征的人而言,不管是否成功登頂,接著最重要的旅程就是回家。登山客回顧這一年的遠征,並暢談他們日後是否會再舊地重遊。


    以上文章轉載自 DISCOVERY CHANNEL 官方網站
    http://www.discoverychannel.com.tw/everest/index.shtml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
      SUNNY

      Cantabile 如歌的行板

  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