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場休息時的戶外觀眾(聽說有三萬八千人!!!???)
音樂會前的柏林愛樂紀錄片播放
順道一提,這套紀錄片的名稱叫做 Rhythrm is it !
http://www.berliner-philharmoniker.de/de/rhythmisit/
在德國已經發行了DVD,也得過紀錄片大獎.
音樂廳內部
(坐2樓29排8000元的位置其實還不錯,聽11/17貝多芬的時候有點吃力,很多樂句聽不清楚,(也看不到木管首席帥哥們的臉/____\)但11/18聽理查史特勞斯之夜時差不多的位子卻剛剛好.是編制比較大嗎?
屏除咳嗽聲不談,裡面的觀眾都蠻認真的,遇到不熟的曲目時,也很小心的觀察台上動靜,看指揮的動作行事,因此不會鼓錯掌表錯情.樂曲結束後也不會急著叫好破壞餘韻,是品質很好的一群觀眾.
至於在報紙社論上看到音樂會結束後,為甚麼很少人起立歡呼這種批評,我覺得沒有必要,因為喜歡歸一回事,如果不是真的覺得感動偉大到必須起立的程度的話,其實是也沒必要非這樣做的.場外群眾表達友善歡迎的熱情,是另一回事.在正式表演當中,還是要讓台上感覺台下觀眾對他們的表演是有個要求標準在的,這樣比較好.
賽門拉圖與部分樂團首席成員廣場謝幕.(大概比昨天出來的人數多一倍吧,站在後面看不太到台上有誰,而且也沒有第一天那樣請首席講話的安排/___\)
拍大螢幕他的表情可以看得很清楚.^^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我是在裡面聽所以不知道,廣場樂迷偷偷練了一套歡迎儀式,當指揮他們出來的時候,舞台燈光暗下來同時每個人拿出手機開手機冷光燈左右搖晃,口裡呼喚著指揮的名字,那一刻真的很動人,相信站在台上的他們看到這兩三萬人如此用心傳達對他們的支持,感受一定非常震撼.
當燈光一亮的時候看到Rattle愣在台上說不出話,
大概有十秒吧,真的一臉呆到空白的樣子.
似乎看到他頭上出現一格漫畫的os方塊 :( )
自從1993年在台灣第一次看到維也納愛樂戶外轉播的盛況以來,(當時人比今天還多1/3,但是天氣也比較好是真的.........)之後就很少有類似的感動了,一直到今天.
不過很榮幸這兩個超級樂團的台灣第一次,我都有這個幸運進音樂廳共襄盛舉.
不過我真的覺得某一天的場外女主持人的素質有待加強,應該多做點功課再來吧?
因為不知道他們是誰,把其他上台的團員晾在那裡就算了,
看到拉圖爵士時只會問:"你現在感覺如何?"
或是"甚麼時候要再回來"嗎?
人家這次都還沒巡迴完耶,這種問題誰知道怎麼答啊......?
我想拉圖爵士是很謹慎的人,沒確定的事情他不會說也不想說,
所以才故意拐彎抹角地想圓掉這個話題,
結果居然還把人家叫回來再問一次, 實在是.......(無言)
以前看葉樹珊小姐她們主持時,至少還會講些樂團歷史,團員特色,跟樂曲風格的介紹,
而這一次兩場戶外轉播結束,一堆觀眾連首席安永徹是日本人都不知道.
雖然戶外轉播的場面很盛大,但是內涵卻退步了.
綜觀這兩天的賞樂個人小感想:
1.十八日的鵝媽媽組曲是全場的最高潮,雖然我超喜歡貝三英雄,對拉威爾不熟,但不可否認,柏林愛樂團員各別的高技術把鵝媽媽詮釋的活靈活現,超有生命力的!就算是不熟的曲子,還是能愉快的聽完.至於貝三,我還是比較偏愛阿巴多的錄音版本,拉圖的詮釋感覺有點太毛躁了點.
2.十八日上半場的阿德斯,真是個很另類的曲子,台上還看得到一堆從沒見過的樂器或是"疑似樂器"等,
我真的覺得要不是由BPO這種技術性高的樂團來演奏,這首曲子極有可能會變得亂七八糟,但是BPO來演奏就有辦法讓樂曲的張力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會斷掉.
3.英雄的生涯聽到我想哭啊,真是太感人了.安永徹先生真是好樣的~~
4.他們的管樂部每個人都好活潑,就這兩天戶內戶外的表現看來.
後記:
至於我為甚麼花得下錢買票進場呢?
其實真的是因為當年維也納愛樂的經驗.
第一次VPO來的時候我買了票進了場,後來有戶外轉播,聽說他們很感動,也答應三年之內抽空再來台灣.(當然我也是超級期待的)
結果時間一到,他們來詢問主辦單位兩廳院時,卻遇上兩廳院的內部改組之類的狀況,
沒有餘力去邀請他們來.
VPO只好失望的放棄台灣行程,結果接下來數年就再也沒有時間來,結果一直到距離首度訪台十年之後,才終於在牛耳藝術的邀請下再度來訪.
只要想到我的一輩子可能就在等這些團來台當中就過完1/4了,就覺得很可怕.
所以,既然老天給我圓夢的機會,不管代價多高,我都一定要把握才行,況且我又不是在今年才知道他們要來,久在兩年前,我就知道有這件事情了.
以上純屬個人小小感慨吧.
公告版位
- Nov 18 Fri 2005 23:55
柏林愛樂在台北-理查史特勞斯音樂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