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Shamlet莎姆雷特狂潮版
2006.7.22日
台北城市舞台

第一次看這齣戲是在1995年,也是第二次上演這齣劇碼,
城市舞台當時還是社教館.

我在事先沒有預期的心理之下,整場笑得前俯後仰肚子痛,
從此就成了好一陣子的屏風之友.
後來雖然比較沒看他們的新劇碼,但是每當莎姆雷特一重演,我還是會報到.

這齣戲引用了好幾段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橋段,然後把它們打散,分開在這齣戲的
好幾個段落中.恰好也跟劇團當時所處的真實情境相呼應,不由得讓人佩服這齣劇本的
聰明.此外每次重演時也會加入現今的時事題材,舉例來說,昨晚當劇中人郭乾子跟薛正志在吵架時,就突然出現了"席丹的頭槌",很神奇的是,我昨天一整晚都有預感這一段遲早都會出現

這齣戲它裡面不僅是有很熱鬧的喜劇諷刺段落,也有很多關於劇團現實的情境,
是很嚴肅而且無奈的,每當一個戲中戲的喜劇段落出現後,時空就會拉回到現實中,
讓觀眾面對現實中的悲傷憤怒流淚.這樣穿插的效果當然是很常見的手法,對於一個
故事的推展來說也是很正常的,但是屏風這齣戲的嚴肅面的那部分的劇本,我看了
三遍,感覺都還是很生硬,很"刻意",就像是劇中演員當時不在台上演戲,但是私底下說的話還是像在唸文謅謅的台詞,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人物衝突戲上..這樣觀眾有可能會在這些橋段中感到坐立難安.

昨天的整齣戲最亮點應該算是郭子乾先生,我看了三次重演,他的表現算是這三次中最亮眼的,喜感演技姑且不論,因為這個劇中的甘草人物其實也是擔負起在整齣戲的"喜"與"悲"橋段中穿針補線的工作,往往因為嚴肅橋段讓戲劇氣氛down到低點的時候,這個角色突如其來的一句話,就把氣氛拉了上來,也讓後面轉到喜劇的部分時,不會顯得前後差異太大.這個角色切入的時機要抓得恰到好處,才能有這樣的效果,
否則只能算是一個類似笨蛋的配角罷了.

除了李國修先生外,其他的角色幾乎每次都不一樣,這次的卡斯,我覺得化學效應不錯,狂潮版我已經看了兩次,明年還會去看第三次,想多嘗試一下不同卡斯的組合.

不過,對於昨晚演女主角(?)的王月小姐,我有點小小抱怨...
我覺得她的音調一直提得很高,從頭到尾感覺都演得很不自然,
不曉得怎麼回事...?
就我看兩次的感想,我給黃嘉千小姐的評價是比較高一點的.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